普洱茶的世界犹如一个江湖,山头林立,各有派别。进入森林,是野生古茶树栖居千年之地,到处都弥漫着丛林的潮湿清幽与泥土的浓浓气息。行走在茶山之中你会见证每一片绿叶的与众不同,无论哪一个角落,双脚下的每一寸黄土,目光所及的每一片叶子,都有着独属于它的故事。
当你行走在青山绿水间,趟过清澈的山间水流,享受着雾气弥漫,宛若仙境的大自然时,你就不难理解为何深山里的普洱茶品质高、口感好。
在众多茶类中,普洱茶是古老而独特的,醇厚回甘,气韵卓绝。
深山里的古茶树,无疑是大自然对这片土地最无私的馈赠。今天,我们的目光将透过一饼芬芳的普洱茶,回溯到茫茫群山和溪谷的深处,去寻找、探寻、解析一泡好茶背后的山场秘密。
什么是茶的山场?
山场,指的是茶园或茶林所处地点的自然环境,包括土壤、植被和海拔高度等环境因素以及生物因素。茶园或茶林的土壤、年光照度、年积温、年降水量等多种因素对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有重大影响,甚至还深刻影响着茶叶化学组分,造成各种山场茶叶的营养成分和风味的不同。
从茶叶的生化角度来看,茶叶的品质不但与各生化成分总量有关,也与各成分之间的比例有关。
茶圣陆羽眼中的山场
生活在千年之前的陆羽,认为什么样的环境中生长的茶叶好喝?
《茶经》中明确地描述了:“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陆羽认为,茶树喜欢风化岩。土壤疏松、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砾质、沙质土壤比较适宜茶树的生长。《茶经》从“烂石”到“砾壤”,再到“黄土”,恰描述了一个风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过程。
陆羽还认为:“野者上,园者次”。野放的、人为管理或干预较少的茶树优于人为设置茶圃来种植管理的。其实,这并不仅仅是管理方式上的差异,更是种植方式的差异。既已成“园”,茶树往往都是园中相对单一的经济作物,其种植密度、生物多样性与“野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野者”、“林者”与“园者”两者的差别并非停留于炒作的概念,而是落实在有本质差异的杯中味道,普洱古树茶的滋味为什么更加丰富、具有层次感和变化,是由于其生长方式所形成的。
“阳崖阴林”:阳面的山坡有林木遮阴的为佳。有了掩映阳光的林木之后,在漫射光的作用下,茶树可以产生较多的叶绿素B,帮助其有效利用漫射光中的蓝紫光,有利于茶叶含氮化合物、芳香物质的增加,提升品质。
云南古茶树资源丰富,且多以林茶混生形式为主,非常符合漫射光照射的生长环境。
云南群山中的古茶林,无疑是陆羽眼中“生于幽野,或出烂石,不强灌培”的好茶环境标准的真实写照。
现代科学剖析好山场
1.光照——云雾过滤后的漫射光
万物生长靠太阳,茶树的生物产量90%以上是靠光合作用形成,一定强度的光照非常必要。但是,茶树因特殊的生物品质,光照过强会导致生长反受抑制。茶树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喜光怕晒的特性,它们更适合在云雾多、漫射光多的茶园生长。
云岭高原的群山中,立体气候格外显著,高山与河谷地带经年云雾缭绕,而云雾将强烈的阳光进行了有效的过滤,在降低光照的强度的同时增加了茶树益生的漫射光,对茶叶良好品质的形成效果显著。
2.空气——洁净、富氧、少尘嚣
茶树是天地至清之物,远离喧嚣,气乃生命之本。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原始植被使得云南省全省常年空气质量位居全国前三,茶树生长的山区更是天然氧吧,茶树涵养其中,远离尘嚣杂质,品质和风味自然洁净、高致。
3.土壤——“烂石”与“砾壤”
从普遍意义上来看,黄壤、红壤等酸性土壤(茶树尤喜PH4.5~6.0间)且有机物质丰富的土壤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此外,茶树更加偏爱石质壤。现代科学同样印证了陆羽的判断:各地优质茶园的土壤多属于轻石质至重石质的中壤和重壤土。闻名遐迩的滇红就产于花岗岩,片麻岩发育的赤红壤、红壤之上。许多普洱茶有名的山头的土壤,也属于紫色岩与熔岩风化物母质上形成的赤红壤、沉积砂岩区形成的赤红壤或砾质土等中、重壤土。
4.水分——恣意丰沛,润泽灵动
茶是喜湿怕涝的植物。云南茶区多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内海拔高低悬殊大,立体气候显著,降水丰沛,气候湿润,同时较高的土壤孔隙度使得保持湿润的同时具备良好的排水性。丰沛而不致涝的水分非常有利于茶叶中有机物积累,提高氨基酸、咖啡碱和蛋白质的含量。
而在云南,地形、海拔、光照、空气、土壤、温湿度、生物多样性等不同要素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小场域,也形成了普洱茶千山千味的风貌特征,纵观普洱茶诸多名山,其核心产区的产品都极具竞争力,且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很多被指溢价严重的名茶核心产区,其实只要亲自品饮过、到访过,就会发现其山场环境一定是优越、独特,难以替代的。
或许不同小区域的普洱茶内含的化学成份差异非常细微,但反应到杯中、口中和身体,我们的感官却往往能体会到其霄壤之别。千年之前古人总结的好茶环境标准,如今看来仍历久弥新。
来源网络,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